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、残疾以及推婴儿车或坐轮椅的居民来说,出行障碍总在小区中不经意间出现。可能是高起的地砖、崎岖不平的路面,也可能是楼道门口的台阶,还有可能是进入家门前必须要爬的楼梯。相较于新建小区,这些出行难题,在老旧小区中更为明显。
为方便居民出行,需要对老旧小区进行无障碍出行改造,这不仅包括拆除路面障碍物、平整路面、完善道路照明系统、规范停车管理等道路交通无障碍改造,还包括坡道、电梯等公共区域建筑节点的无障碍改造。
把路面修平整
车辆长期碾压,小区路面出现明显塌陷、坑洼不平;地砖松动,居民走路不敢用力,怕踩下去溅一脚泥;道路坡度大,雨雪天气路面湿滑,走路要小心翼翼……
让路灯亮起来
没有路灯便筹资安装,路灯“失明”了,也要尽快维修。在江西省上饶市炮子山小区,路灯坏了之后,居民只能借助手机、来往车辆或临街居民家中的亮光夜行。“路灯不亮,确实不方便。”居民邹爷爷今年80多岁,和老伴有晚上出门散步的习惯,因为路灯不亮,子女都不让他们出门,生怕出意外。经过排查、抢修,小区不亮的路灯已经全部修复,居民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。
老旧的钠灯、金卤灯、汞灯更换为明亮、节能的LED路灯……通过采用新型绿色环保灯具,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照明设施,在保障居民夜间安全出行的同时,还绿色节能、环保高效。“昏暗的灯光,让人一秒都不想在小区里多驻足。”家住杭州市萧山区五道路某小区的沈女士说。为满足居民“让路灯再亮一些”的诉求,市政部门实地摸底调查,充分了解社区、居民意见建议,制订了老旧小区路灯改造方案。在确认可以保留路灯原有基础和管线的情况下,对旧灯杆、灯具进行更换。此次改造采用4.2米灯杆,灯头为新型LED灯具。和传统灯具相比,LED灯具亮度有所提高,还具有节能环保、成本低、寿命长、防眩光等特性。
路灯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,可让路灯更“智能”。“新安装的路灯比以前亮多了,晚上再也不用摸黑回家了。”家住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白鹿路的林女士,拍下家门口亮堂堂的路灯照片发到朋友圈,引起了很多街坊邻居的共鸣。随着厦门市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路灯提升改造工程的推进,许多老旧小区的新路灯亮了起来,而且物联网技术也应用到了路灯管理中。工作人员利用后台系统,可以远程控制单个路灯的亮度和开关,实现“按需照明”。例如,某盏路灯影响到居民夜间休息,就可以单独调暗或者关掉。有了物联网技术,系统还可实现故障自动报警、GPS定位、路灯运行参数的监测和统计,日常养护比传统的人工巡检更高效。
将坡道建规范
按照相关建筑规范要求,小区每栋楼都要设置无障碍通道。新建小区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,但是大多数老旧小区不仅楼道里没有无障碍通道,而且公共区域内鲜有坡道,给居民出行带来很多不便。
此外,在许多设置无障碍坡道的老旧小区里,也有不少“障碍”。坡度太陡峭、拐角太狭窄、扶手生锈老化以及坡面太光滑或太崎岖……无障碍坡道因设计不合理、不合规,成了摆设。
“坡还有些陡,要是能再延长一两米、把坡改缓一点,感觉会更好些。”家住北京市莲花池西里某小区的吴奶奶说。该小区3号楼门口的无障碍坡道大约10米长,坡面不平整。居民推着小车或者乘坐轮椅上下坡,就像过减速带,能明显感觉到颠簸。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区16号楼2单元因为空间受限,修建坡道时不得不缩短坡面长度。这条坡道高度近0.5米,长度却只有2米多。“要是没人扶着,自己坐轮椅真不敢从这下。”居民王女士说。
无障碍坡道的设计、建设要精益求精。按照相关建设规范,坡口与地面最好没有高差,若无法避免,也应小于1厘米。坡道的净宽度应不小于1米,坡面应平整、防滑、无反光。对无障碍坡道地面材料的选取,要充分考虑防滑因素,不能太光滑,否则容易滑倒。同时,坡面的防滑棱也不能过宽,让居民行走起来有颠簸感。当坡度大于1:20时,应在两侧设置扶手。无障碍坡道扶手一般采用有一定斜度、分为两层的水平栏杆,高的一层可供站立行走的居民使用,矮的一层可供乘坐轮椅的居民使用。此外,栏杆要粗细适中,直径最好不超过6厘米。
若规范难以实现,也应在建设无障碍坡道时精益求精、确保安全。北京市和平门小区,几乎每个单元楼门口的结构都不一样,有的是“口”字形,有的是“日”字形,还有的是“山”字形。在为小区建设无障碍坡道时,施工单位共画了100多张图纸,几乎一个单元一个样儿。即便经过精细化设计,也很难保证每个坡道都符合所有的标准。部分位于楼栋拐角处的单元门的朝向与其他单元有所不同,门前的空地面积非常局促。“改造按照规范来施工确实难度很大,这时我们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尽量满足居民需求。”施工单位负责人说。
给电梯装“无碍”
电梯按钮的高度对普通居民来说都可触及,但对于乘坐轮椅的居民来说,过高的按钮可能隔着“一堵墙”“一座山”,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出行。
与老旧小区中加装的普通电梯不同,无障碍电梯为方便乘坐轮椅的居民乘坐,标准要更高一些,不仅要有镜子、低位按钮、侧壁扶手,还要有盲文按钮、语音报层功能。
老旧小区无障碍出行改造,除了做好平整路面、完善道路照明系统、增设无障碍坡道、加装无障碍电梯等“点”上的工作外,还要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的连贯性、完整性、科学性,连“点”成“线”。
在无障碍出行建设中,不存在“我们”与“他们”的界限,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行动不便的困境。老旧小区中的无障碍出行建设体现了社会对老人、残疾人、孕妇及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体贴和关爱。不仅如此,还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步入老年后的生活品质。让人欣慰的是,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日趋成为社会的共识,无障碍设施在小区乃至城市的每个角落大为普及,我们的生活愈发安全、便利、美好。